主页 > 资讯 >

「临期食品」的界定标准是什么,这种食品有哪些优劣之处?

2022-03-01 0

很多事情看着杂乱,摸不清头脑,原因可能在于我们没有抓住本质。马斯克带红的「第一性原理」也属于这个概念。

要搞明白「临期食品」这个貌似新潮,其实一点不新的概念,我们也得用挖掘本质的「第一性原理」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本,从而更好地把握它。

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

学医师姐捅伤负心男友,捅20刀不伤及要害,被判定为轻伤。

虽说是段子,但这种掌握技术在危险边缘行走的案例,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不留心就会着了道。

「临期食品」也是这样贴着警戒线行走的事物,一般情况下,它的潜在危害不会影响生命安全,但是也有诸多注意事项。

一、「临期食品」是什么?

「临期食品」是基于「保质期」的一个新词。

它不是一个技术上的名词,技术上没有临期这个概念。

关于「临期食品」的官方文件

我们需要注意到,关于临期食品的官方文件,都是各种《通知》,《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有时效性,也有局限性,不是经过严谨技术考量的文件,不像国家标准那么权威。

比如,其他回答中引用的界定来源,是「365销毁中心」的转载的一篇文章[1]。

首先,365销毁中心是一个提供销毁咨询、销毁服务的机构,并非政府部门。


以上就是关于「临期食品」定义的官方背景。

从这些背景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临期食品的定义,只是在商品的销售周期内,基于保质期计算的,方便进行促销活动,货架管理,仓储运输管理的一个概念。

参考广州的管理方法(这也是现在能找到的唯一官方来源),临期食品是由食品经营者「自行设定」的一个日期。

注意「自行设定」,就是说这只是销售过程的一个管理制度,不是严谨的技术标准。

相关部门发布关于临期食品的规定,主要目的是要求商家尽到「提醒义务」,是为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着想,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新销售模式,更不是创造卖点。

商家可以以此做增进销售,减少浪费的打折促销,但要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说一千道一万,临期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快到保质期的食品,意思很简单。属不属于临期食品的界定范围并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很严谨的概念。

我们关注最重要的保质期即可。

不得不提一下,把临期食品的低价促销当作噱头来引导消费,其实对生产商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如果大部分销售以临期食品的形式销售,商家的利润得不到保障,不会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

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往往受打折促销的激发,会购买超过实际需要的量,在到期前吃不完,最终也会浪费。报废成本被转嫁到消费身上。

部分过分节省的消费者,在侥幸心理驱使下,可能会继续食用已过期的食品,存在食品安全的风险。

只有一部分消费者会获利,那就是精准计算购买时间和剩余保质时间的群体。但他们又需要为这个事情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当然,是否值得,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二、「保质期」怎么定义的?

了解所谓的「临期食品」有什么优劣,就得从保质期开始说起,这是关键所在,也才是定义「临期食品」真正的界定标准。

我们看看食品的保质期是怎么来,包含那些内容。这是选择临期食品的内功心法。

根据食品行业的权威标准之一《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2],保质期的定义:

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在这个概念里,我们关注「品质」这个点。

食品的保质期是由《药典》的规定和实验室数据双重确定。在制定一种食品的保质期前,对食品进行微生物试验、理化试验及感官检查等客观的质量变化分析,从确定保持食品品质的时间。

也就是说,企业在制定保质期的时候,品质的考量主要是三个方面:

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先看微生物指标

食品中微生物在加工的灭菌环节,绝大数(商业无菌的水平是90%)以上会被杀死了。一般不会完全消灭,因为要做到完全消灭,需要更高温度、更大压力、更长时间,那么微生物可能都死了,同时食品的色香味也被破坏的差不多,这种食品的新鲜度和口味都差很多。

比如各种水果罐头,鱼制品罐头等等,里面微生物全部杀死,所以可以保存很久。但是,罐头的色香味大家也明白,非常单一,而且营养成分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对于微生物没有被全部杀死的食品,在保质期内,残留的微生物还是在缓慢生长。只是在保质期内,微生物的总数还是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影响健康。而且厂家在制定保质期的时候,都会多预留一些时间。

这个预留空间,并不确定是多久。同时,有的食物就算过了保质期,外观看上去没问题,实际里面的微生物已经远远超标了。所以大家不要心存侥幸,过保质期的食物千万不要再吃了。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是用指物理化学的办法,来检测食品品质的指标。

比如含有植物油的食物,会检测酸值,这是反应食品油脂的氧化程度。油脂氧化后产生的物质,通常都对人体有害。

在保存期内,油脂的氧化程度也是慢慢增加的,有害物质在慢慢富集。

感官指标

感官指标就是食品的外观。这个指标我们最容易发现,也最关注。但从对健康影响来看,其实它的危害最小。

比如牛奶放一段时间,上下分层了,这是油脂、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在长期静止环境,发生了聚集。油脂比较轻,就会浮到上面。这时摇一摇,也就看不出来了,不影响饮用。

但是分层也说明,这个牛奶的存放时间可能比较久了,那么微生物指标是不是是比较严重了呢?

还有,一些正常情况比较坚挺的食品,一段时间后变得软塌了,比如薯片。原因是它吸收了水分,那说明包装有破口。而食品含水量增加,微生物的繁殖也会加快。

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感官指标,它会影响食品卖相和口感,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是感官的变化,能反映出其它指标可能不可靠了。

所以商家也需要在保质期内,确保食品的感官品质没有变化。

总结来看,正规食品只要在保质期内,它都是安全的。但是临期食品的品质和营养的确是有一定程度的劣化。虽然劣化的程度处于我们不会在意的水平,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是我们要承认它的存在。

题目提到临期食物的优劣,评价一个事物的优劣,得确定一个基准物,我们把它与刚出场的,货架期刚开始的食物比较。

与刚出厂的食品相比,临期食品唯一优势在于价格。劣势在于,剩余的比较少的食用时间,和存在的有人在意,有人不在意的微量品质劣化。

三、熟食的食物保质期

提到保质期,顺便也说下熟食的情况。

上面说的食品保质期,通常是指预包装的食品,这些是工业化生产的食物。这些食品为了获得长保质期,延长销售的时间(五天到一年之久),扩大销售范围(如中国生产美国销售),通常都需要合适的包装,合适的灭菌处理手段,相应地会损失了部分口感和营养价值。

我们生活中面对的食物,其实更多是熟食,包括在家烹饪的食物、饭店就餐的食物,外卖等等。它们其实也是有保质期,不过目前没有明确的法规监管。

我们要了解下面信息,平时生活中可以多加注意:

熟食的保质期

新加坡规定,熟食的“安全峰值”限定在4小时之内。---新加坡国家环境局[3]熟制食物的最佳食用时间在6小时以内。---法国烹饪协会[4]无适当保存条件(温度低于60℃、高于10℃条件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存放时间超过4小时的熟食品,需再次利用的应充分加热。加热前应确认食品未变质。[3]

总结而言,要记住啊,熟食的最佳食用时间是,4小时以内。


(全文完)

感觉有用,请左下角点个赞吧,谢谢。

参考^食品再有多久过期的时候界定为 “临期食品”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ab自制熟食保质期谁说了算 ^来源待补充

谢邀

@知识库 。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查了下,目前有据可查的说法是这样说:

2012年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顾客并单独出售。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一些点心等)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品、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但是呢,一般情况下商家通常会把还不太到这样日期标准的食品,甚至距离保质期还有三分之一的食品拿出来,放在“临期清仓”的区域销售,原因是:

1.清理库存。众所周知,当一件食品在仓库里每多贮藏一天,就会增加一天的成本,旧货积存会让新货难以添加,所以及时腾出空间才能让货品和资金加速流动。

2.增加卖出去的可能。放在临期食品区域就会降价,比放在它原来的位置上更能够吸引顾客去买,就可能早卖出去。否则,短短临期的几天卖不出去可就真的砸自己手里了。

3.增加噱头和好感度。首先一个有临期食品专柜的超市给人感觉更正式(尽管现在多数超市都会有),其次临期食品不是那么临期也给人管理严格的印象。

说说优劣:

优点1.节约。尽快销售能节约库存成本,大家买回家尽快吃掉也节约食品。

优点2.让商家增加一次货物盘点的机会,清理掉可能有问题的商品。

优点3.有很多人冲着临期食品来这里消费,顺便还会买其他非食品的日用品,这也增加了超市收入。

缺点1.可能引发不理智消费,觉得比平时便宜许多就买一大堆,然后吃不完还是会坏。

缺点2.可能让人为了尽快吃完这些食物打乱平时的饮食节奏,使人健康受损。

缺点3.可能增加商家的理货成本(尽管这是必须的)。

一、临期食品的定义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销售的食品即为临期食品。

二、临界期的判定

如何判定食品的临界期,即如果认定“即将到达食品包装物上标明的最后保质日期”?

2012年1月27日,原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具体为: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 (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 (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 (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 (如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 (酸奶、点心等)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 (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品、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

此后,全国各省市陆续制定了对于“临期食品”的地方性管理规定,如《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进口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规定>的通知》《广州市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办法》《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等。

总体而言,将“临期食品”的“临期”定义分类为两种:

第一种情形是将处于保质期届满日之前指定天数内的食品界定为 “临期食品”。如: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30天;保质期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满之日前20天;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期满之日前10天;保质期为15天以上不足30天的,期满之日前5天;保质期为2天以上不足15天的,期满之日前1天。保质期不足2天或者国家有关标准允许不标明保质期的食品,不设临近保质期。

第二种情形是将处于保质期届满日之前指定比例天数内的食品界定为“临期食品”。如:本规定所称临近保质期的进口食品,是指进口食品在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时一般已超过保质期限2/3时限的食品。

三、临期食品优劣

临时食品虽然临期,但仍在产品保质期内,属于安全食品。有“临近保质期食品”、“临期食品可放心食用”等提示用语,降低消费者忧虑;可以减少销毁食品的浪费与返厂再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一般打折销售,价格相对低廉。

国内大众对临期食品的认同程度不高。但在国外,人们对临期食品则有着独特的喜爱。

四、临期食品的处理

已过期食品,可交给专业第三方经过高科技处理再利用,绝不浪费,将过期食品制成饲料、肥料,或者发酵产生甲烷,作为工业能源。据统计,过期食品的70%能够得到回收利用。

对于过期食品,常见的销毁方式有焚烧、填埋、拆解、生化处理、或者循环再利用,我们可以根据待销毁过期食品的种类来决定具体采用哪种销毁方式。

保质期实验是一个系统性的研究过程,一般来说吧,保质期是食品包装和加工工艺决定的

相关标签: 临期食品

上一篇:临期食品,一个被忽视的百亿零售市场

下一篇:什么是临期食品呢?对临期食品有哪些监管要求